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教育部中医内科学重点实验室简介

字号: + - 14

中医内科学重点实验室成是我校211工程的第一批建设项目。2002年2月中医内科学重点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从事有关疾病基础研究的唯一中医实验室。2005年8月和2010年9月教育部对所属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进行评估,中医内科学重点实验室均被评为建设“良好类”实验室,进入到下一期建设中。在第一、二期建设中实验室主任是王硕仁研究员,现实验室主任是李澎涛教授。

目前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定在编研究人员有35人,实验室占地面积2000M2,拥有设备仪器总价值1591.2万元。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定位是:

进行中医药防治内科重大、疑难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要成为中医药创新成果基地、优秀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基地、先进技术的孵化平台;要为建成应用基础型实验室提供科学规范、高效运作的示范性管理机制。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从中医病证、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三个要素对内科重大疾病进行规范标准、发现机理、创新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的目标是:1.开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新病因病机和中医及结合医学的治疗学研究;2.针对病理增殖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器官纤维化)发病过程的关键环节开展病理生理和治疗学的中医药研究;3.针对老年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基础和治疗学研究;4.与北京市医疗机构和社区共同提携、开展防治重大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早期预警、诊断和疾病管理的应用转化。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任务

实验室近5年来承担的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5项、863项目1项、973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与企业联合项目2项、其他项目12项、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创新项目7项。近5年内获科研经费5296.21万元。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2011年开放课题共资助项目4项,资助经费20万元,加强实验室与其他单位的协作研究工作,扩大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的代表性成果有:

1.“健脑安防治血管性痴呆海马损伤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研究”获得200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建立心气虚病证模型及其证候时相性、功能性和相关组织结构的基础研究”获200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3.“清开灵注射液多环节阻抑脑缺血级联反应药效物质与作用机理研究”获200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4.“方剂组分活性跟踪与配伍方法的建立与实践”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5.“阿尔茨海默病Aβ级联损伤机制及中药防治研究”获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验室还获得有一批被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465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21篇、专著8部、新药6种和专利5项等主要成果。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涌现出科技人才

在实验室第二期建设过程中,近5年来,产生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现代生命科学博士(含博士后)6人。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有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陈可冀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是王永炎院士和唐朝枢教授;共有13位委员,涉及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共3个领域。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由陈可冀院士任名誉主任委员、王永炎院士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是李连达院士和唐朝枢教授;委员13人。

同时实验室还成立有管理委员会,分别由校长、副校长任主任和副主任委员,由临床医学院院长和学校211办公室、研究生部、科研与产业处、人事处、财务处、设备处负责人组成。8年来,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分子病理学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实验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神经科学中心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稳定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